English

关于经济增长百分之八的问答

1998-09-1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当前,理论界分别用特殊因素论、经济周期论以及制度因素论来解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年趋缓现象。不论各自侧重的角度如何,仅版本的多样性就足以说明问题的复杂了。

陈蓬(本刊编辑):1992——1997年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4.2%、13.5%、12.6%、10.5%、9.6%和8.8%。可以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正呈逐年趋缓趋势,其原因何在?

陈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预测部研究员):我国经济从80年代初期以来已经长期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这在各国的工业化历史上是罕见的。在这样一个较长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增长支持因素,由于潜力已经过不断挖掘,对新的增长过程的支持能力或者已相继弱化甚至消退,或者需要调整与再积蓄能量。比如,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激励下产量曾一度大幅度提高的农业;在“六优先”政策支持和短缺经济环境促成下出现过大发展局面的轻纺工业;在对“瓶颈”产业扶持政策下钢产量迅速增加、产业规模实现大扩张的钢铁工业;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和人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过程中,从几乎是空白发展为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家电产业;在率先向市场机制转变与引进外资等方面特殊优惠政策支持下,一直起增长带头作用的特区型经济;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等。另一方面,由于发展过程的不平衡和改革措施的不完善,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支持因素的发育又未能按照预期设想充分实现。比如,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力图使汽车以及房地产产业迅速成为新的支柱产业;通过破产、兼并等措施实现要素的优化重组;通过多次降息启动市场与刺激消费;通过集中化与规模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等因素。因此,我国经济可以说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是必然现象。

汪同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目前,理论界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原因有三种解释:一是特殊因素论,比如洪水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特殊原因给经济增长带来影响;二是经济周期论,有同志认为我国正处于最近一个经济发展周期的低谷,前一时期是逐渐下降,现在正从谷底向上回升;三是制度论,强调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以往有很多不同之处,各种“磨合”造成经济速度的下降。

我认为,我国经济近几年增长速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有三个:一是从1993年开始,为治理经济过热、整顿金融秩序实行了紧缩政策,虽然到1996-1997年“软着陆”成功,但这些政策的作用有很大的滞后性,尤其是当我国的经济整体规模非常大以后,经济运行的惯性也逐步增大。现在有人认为我们当初政策转变稍微慢了,但像我们这样的大国,经济政策效果的实现总是要滞后的。其中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发现并确定问题会滞后,二是“对症下药”制定合适政策时会出现滞后,三是从政策执行到效果产生也会出现滞后。第二个原因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一些单位的职工下岗,企业处于停产限产阶段,造成供给减少,同时对消费也产生一定影响。第三个因素是国际环境的影响。

确定经济增长8%的目标是科学的,8%后面的涵义应该是保证经济增长,确保人民币币值稳定和缓解就业矛盾。今年以来,在这三方面我国都已取得令世人注目的成就。

陈蓬:在经济增速趋缓,经济运行环境更为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全面认识年初中央提出8%的增长目标?

汪同三:年初中央确定的经济增长8%的目标是科学的。在制订“九五”计划的时候,社科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曾受有关单位委托,研究在“九五”期间我国最优的GDP增长率问题,经过模型模拟的结果是8-9%。

对中央今年提出的经济增长8%的目标,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经济增长8%后面代表的是三个需要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一是扭转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趋势;二是在国际金融动荡的局势下保持人民币不贬值,承担中国作为地区性经济大国的应尽责任;三是缓解在改革中出现的职工下岗,待业、失业人员增多的问题。我们现在是将这三个目标用一个统一的定量的数字加以代表。事实上,如果以上三个目标能够完成,那么,也就可以说8%的目标实现了。从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看,我们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第一,可以预计,随着各项措施的实施到位,到第三季度结束,基本能够扭转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局面;第二,人民币的币值保持稳定,外汇储备在1400亿美元以上,出口虽受到影响,但仍保持顺差;第三,尽管国企以及其他各项改革逐步深化,但通过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和社会采取很多积极措施,职工下岗等问题并没有进一步恶化。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是在比年初设想更为严峻的环境下实现上述目标的。一是今夏的洪水。洪水给我们带来的灾害主要有两个方面:因农田被毁造成农作物减产,工厂被淹造成停产,这会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长;破坏了一些已有的财富。第二个因素是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比年初预计要大得多。

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研究员):中央提出8%的增长速度是具有全局和战略考虑的。据统计,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非农产业提供12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因此,将经济运行速度保持在一个高位区间,对解决当前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以及就业问题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并为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提供宽松的环境。此外,中央提出8%的目标,也给我们树立了信心。信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金融领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最近俄罗斯的经济形势都表明,人们如果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不足将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起到放大和推动作用。再有在周边国家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严重受挫的情况下,我们把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将进一步增强外商来华投资的吸引力,对于保持香港繁荣稳定也是一种很大的支持。

启动基点高、运行机制的变化、运行环境的严峻使本次经济启动和增长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陈蓬:与以往相比,此次经济启动有何新特点,遇到哪些新情况?

张立群(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首先是经济启动的基点不同。1990年我们是在经济出现负增长时开始启动经济,而当前是在GDP增长高于7%,工业增长率高于8%的基础上启动经济,启动点要高得多。这充分说明我们更重视稳定增长,防止经济出现较大波动,但启动难度也增大了。其次,启动的方式不同。1990年的经济启动,主要靠大量注入银行贷款。由于当年新增的工业流动资金贷款高于工业增长率,造成产成品资金占用大量增加,库存也增多。为此,商业物资部门加大收购力度,同时采取了适度追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放宽对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控制等措施。当前的经济启动,则主要通过扩大最终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依靠最终需求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是从市场需求方面启动经济。这样可以避免货币供应量的无效增长、产品库存增加等问题。与前一种启动方式相比,当前的启动速度要慢一些。从增加投资到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所需要时间较长,所以此次启动措施的见效要有一定的时滞。第三,启动机制不同。1990年的经济启动,主要靠企业的发展机制。当时企业缺乏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主动调整生产结构的机制,生产增长基本是建立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平面扩张,边生产、边积压的现象比较突出。当时银行贷款也主要是依据行政指令提供。而当前的经济启动,主要靠政策的推动。企业和银行都开始形成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其行为更多是受市场预期、效益预期的影响。一些企业根据市场变化限产压库,银行贷款也很慎重。由此,一定程度上出现微观主体的行为与宏观调控政策的意图有差异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经济启动的难度要大大高于1990年。第四,启动内容不同。1990年的经济启动,主要是在原有生产结构基础上的增长,生产内容没有明显改变,基本是数量型平面扩张。而当前的经济启动,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问题。加工工业的结构与市场需求间存在错位,很大一部分加工能力过剩;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能力也出现一定过剩。经济启动在生产增长方面,主要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拉动。同时,由于生产增长的内容不同,也影响到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各类企业都在结构升级中寻找新的产业位置和发展空间。从启动内容比较看,当前经济启动的难度也要大于1990年。最后,启动条件不同。1990年启动经济时,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下岗失业问题也不突出,这为消费增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同时,1990年还采取了扩大社会集团消费的措施。此外,1989年和1990年还先后两次调整了汇率,促进了出口。因此,1990年的经济启动,在最终需求方面是依靠消费、出口和投资共同拉动实现的。而当前的经济启动只能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同时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稳定人民币币值等诸多困难。总之,当前经济启动的幅度比1990年小,启动难度则比1990年大。此次启动可以说是全面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条件下的新型经济启动。

世界银行今年4月发表《世界发展指标》报告预计: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从1997年的3.2%降低到今年的2.6%,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今年可达5.7%。但是如果不包括中国在内,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今年只能达到百分之0.7%,比去年减少3.3%。

陈蓬: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们在谈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时候,不能不将目光投向世界,请问今年我们面对怎样一个国际经济环境?

古源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可以说,今年我们遇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恶劣的国际经济环境。去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很快从南向北转移,扩大到整个东亚。由于时滞原因,1997年世界经济的增长还算好,但今年全球的经济将受到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据预测经济增长率将下降1-1.5个百分点,增长率将不足3%。

具体讲,美国经济现在发展的趋势还比较好,截至今年美国经济已经进入第8个扩张年。去年美国GDP的增长率为3.8%,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长为5.4%,第二季度下降为1.4%。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是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预计美国今年的增长速度为2.5-2.7%。目前,日本经济的特点是经济景气减速,进入90年代以来,除1996年外,其他年份的经济基本都是零增长。去年日本GDP的增长率为-0.7%,今年第一、二季度增长率也为负值。日本现在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果这些措施能略见成效,预计经济今年将能达到2%的增长速度,否则,将维持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相比之下,欧盟的经济形势要好些,1996年欧盟的GDP增长率为2.6%,预计今年将达到3%。主要原因是欧洲一些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处于贬值状态,有利于欧盟扩大出口,此外欧盟很多国家企业的设备投资增幅比较大,因此刺激了经济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明年欧盟将起用欧元,为达到起动条件,各国必须将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内,为此各国政府都实行紧缩的政策。俄罗斯经济1997年的增长率为0.4%,工农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外资流入增多。由此,大家曾判断俄罗斯的经济已经达到谷底开始回升。最近的东亚危机使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下降,加上自身财政困难,金融市场动荡以及政局的变化,俄罗斯的经济可能出现反复,再次回到负增长的局面。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经济从增长速度看还是不错的。1997年拉丁美洲的增长速度大约在4%左右,非洲为4.5%左右,继续高于人口的增长率。当前经济发展最不乐观的就是亚洲,今年已经是连续第三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个主要原因是全球电子产品市场需求不旺盛,价格下跌,而电子产品的出口在亚洲国家外贸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比如新加坡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60%左右。另一个原因是有些国家前几年经济过热,政府为此有意降温,放慢经济增长。去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一些国家出现货币贬值,并引起股市波动,造成部分外资撤出,同时,又由于部分银行破产,放贷减少,使得很多国家投资减少,经济发展放慢。此外,货币贬值虽有利于出口,但进口货物的价格也同时升高,人们投资于设备的资金相应减少,一些大型项目被迫停建缓建。这就很难带动经济增长。另外,由于经济的恶化,东亚一些国家先后引发了社会问题,导致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摩根信托公司预测东亚地区1998年实际GDP的增长率将大幅度下降,其中印度尼西亚的增长将从1997年的7%降为-10%,韩国从5.5%降为-3.6%,马来西亚从8%降为-0.5%,菲律宾从5.1%降为1%,新加坡从7.5%降为2%,泰国将从0.5%降为-4.2%。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越南最近将其年初确定的9%的增长目标调低到6-7%。因此,整个亚洲都存在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问题。

从以上的大背景看,我国经济上半年能保持7%的增速,已经是难能可贵了。特别是为承担我们作为地区性大国的责任,为增强我们的信心和促进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进一步发展,为与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经贸关系,我们的人民币币值一直相当稳定。国际社会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此外,我国出口虽然受到影响,但仍保持一定的顺差,也是很不容易的。

今夏洪灾造成的损失虽然严重,但与我国日益强大的经济整体规模相比,1666亿元的损失相当于1997年我国10天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力度大,见效快,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仅可以减少甚至抵消灾害的破坏作用,还可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陈蓬:目前,我们的抗洪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紧接着的便是恢复生产,这次南北两处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世锦:这次洪水造成的损失大约有1666亿元,这是直接的损失,如果算上间接损失将会更大。这次水灾造成的损失虽然很大,但在抗洪过程中,全国上下人力、物力、财力的快速集结、调动,各种物资的充分供给,都体现了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在抗洪斗争中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对促进经济增长也是很有鼓舞作用的。水灾主要对以往的经济存量带来巨大的损失,对经济流量影响不会很大。经济存量减少以后需要新的增量来进行填补,从而创造新的需求。但洪水造成的不利影响,比如农田被毁、工厂被淹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同时,水灾所创造的需求需要一定时间来满足。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从全局看财政,通过改革,拓展财政空间,加强资金管理,使财政资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陈蓬:由于我国货币政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有限,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增发1000亿元国债就是又一项重大的财政政策。请问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增长能起到哪些作用?

刘尚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表明,消费和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因素,其在GDP增长中的贡献一般在80%以上。1997年,由于我国外贸形势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0%,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消费和投资的不足。今年由于出口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同时,消费的潜力毕竟有限,因此扩大投资,创造内需成为我们促进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为保证经济增长,中央和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财政政策可以说是“重头戏”。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如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提高投资水平,扩大整个社会的总需求。为此,财政部门已经增发了1000亿元的国债,并将其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次增发1000亿元国债除了可以增加直接投资、刺激国内需求外,还能通过补充和增加建设项目资本金,为银行扩大贷款创造条件。初步测算,国债资金加上银行配套贷款可以拉动GDP增长2个多百分点。二是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带来经济增长。财政投入的资金一般不用于加工工业,而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产业升级,改善经济结构都会起到重要作用。三是保障社会稳定,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财政在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很大作用是保障社会稳定。现阶段,职工下岗和政府机构的改革都需要一定财力来保障。此外,还需要通过财政政策来消除缓解由于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带来的心理不平衡等问题。

为扩大公共开支,修路固然重要,但最终效益要靠路上跑着满载货物的车来实现。只有处理好长期和短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内需和外需、城市和农村等关系,才能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

陈蓬:今年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我们看到各方面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力保经济增长8%的目标实现。在这最后的冲刺关头以及今后,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汪同三:首先,在我们尽最大努力完成今年目标的同时,要考虑到各项措施对1999年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实现了经济增长8%,那么我们第四季度的增长速度将是很高的,这也使明年开局的经济增长速度起点很高。另外,对大型项目的投资高峰年一般都不是第一年,而是此后的几年,因此今后需要的投资额比较大,这样,199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比较高,甚至会达到两位数,这便存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可能。

其次,利用财政资金进行投资不可避免地使政府在投资方面起主导作用,这就需要防止由此产生的对这些年投资领域已取得成果的否定。要继续搞好投资的主体多元化、风险投资、强调投资质量等工作。

最后,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已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与之相比,企业还有很多领域可以有所作为。不少企业还不适应在经济速度较低的环境下发展,还习惯于外延性增长。因此,当前应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利用市场低谷时期加强技术改造、加强内部管理。

刘尚希:在运用财政政策过程中,应该注意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结合起来:扩大投资规模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运用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只是一个短期政策,因此,财政投资和其引导的社会投资必须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投放,不能盲目投资,给以后的结构调整带来更大的困难。尽管目前已经明确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也有一个确定上什么样的基础设施以及基础设施的区域分布问题。尤其是经过这些年的建设,我们已经不再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了,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讲求档次和布局,否则难免又会造成重复建设。为此,在搞基础设施建设时需要做细致的可行性研究。要做到财政直接投资和引导投资相结合。财政投资相对全社会的投资总额来讲是很少的,这就需要让财政投资更多地发挥其引导功能。财政投资因为给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大于社会投资,因此被称为“高能投资”。财政投资会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它的投向将向社会发出信号,表明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的行业。做到财政投资和扩大财政投资的效益结合。财政资金不仅是要投下去,而且更应该实实在在地产生效益。尤其是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把1元的财政资金当成几块钱来花。这便需要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将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和调节社会分配结合起来。社会分配看似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经济问题。不同的收入分配情况,会使同样的收入总量形成的社会有效需求不同。因此,通过财政分配的调节也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将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

刘世锦:从长期看,速度问题并不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关键,改善结构,提高效益,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新增投资应该选择社会效益突出的项目。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些地方在争取到资金后,按原打算投入到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项目,但事后的结果表明,很多项目既没有产生经济效益,也没有体现出社会效益。因此,我们现在决定在宏观层次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但如何在微观层次上将资金用得有效率也是需要在体制上加以解决的问题。财政政策的优点在于见效快,但它创造的基本是短期需求,像基础设施建设所创造出的需求是一次性的而非持续性的。比如将资金用于修公路,会给建材、建筑等行业带来市场,路修好以后就需要路上跑的车,车上载着生产性企业生产的产品来间接地创造效益。为此,只有处理好长期和短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内需和外需、城市和农村等关系,才能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